区域研究国际学者对话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

发布时间:2019.12.12发布者:王慧浏览次数:618设置

“区域研究国际学者对话”会议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夏立 实习记者 陈炼)127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区域研究国际学者对话”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党委书记姜锋致辞,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秘书长高健主持开幕式。

  姜峰表示,近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立足语言文化研究优势传统,开设了包括34种现代语言在内共42种语言的教学与研究课程。以成立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等为契机,加强国别区域研究,矢志培养创兴型专业人才和未来全球领导者。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国家队”,担负着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把中国展示给世界的跨文化使命。

  此次学者对话共分三部分,主题分别为“中东地区转型与大国的中东外交”“重新发现欧亚国际失序时代欧亚研究的再定位”“红海:区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驻叙利亚前特命全权大使齐前进,英国埃克塞特大学阿拉伯与伊斯兰研究所创始所长、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访问教授Timothy Niblock,卡塔尔哈马德·本·哈利法大学中东研究系主任Hassan Hakimian,上海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伊斯兰社会学》主编Tugrul Keskin等学者参与第一部分对话,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孙德刚主持。

  学者们表示,中东地区集中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治理难题,地区热点问题复杂交织且持续产生外溢效应,这构成了当前国际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从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到2010年底的中东变局,美国中东政策的负面效应不断显现,对地区秩序的破坏性作用不断凸显,美国在军事上的胜利难以扭转其在政治上的失败局面。与此同时,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发展中大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空间日益扩大,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转型与发展、推动地区冲突政治解决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哈里曼研究所所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政治学教授Alexander Cooley,国际边疆学会(ABS)前会长、日本北海道大学斯拉夫研究中心前主任、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Akihiro Iwashita,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研究员Marcin Kaczmarski等学者参与第二部分对话,上海外国语大学欧亚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项目负责人杨成主持。

  与会嘉宾基于各自国家、研究领域的角度,阐述了对欧亚这一概念的定义、并对如何认识欧亚及欧亚研究的重要性、欧亚研究在苏联解体后的发展态势、存在问题及改进路径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地讨论了中国在欧亚地区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欧亚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与走向。专家们认为,当前,欧亚研究亟须转型,即由以俄罗斯为唯一中心转变为赋予欧亚地区其他国家独立价值的多中心多元化研究,在整体认知和在地知识、在学科和区域国别研究之间找到平衡。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也使得自身成为欧亚研究中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显现出欧亚研究内容愈加多元,范围也愈加广阔。如何重新界定研究边界固然是欧亚研究学界须回应的一个现实问题,如何适应时代需求在创新思维下指导知识生产同样也十分棘手。

  土耳其科奇大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Alexis Wick,埃及开罗美国大学工程学院副教授Mohamed Z. Alakhtaby,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历史学教授David Warburton等学者参与第三部分对话,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所长王献华主持。

  与会嘉宾从地理学上阐明了“红海”的区域概念,从历史角度讲述了红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历程。专家们认为,定义一个地域需要从历史、地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多方面思考。在历史视角下,过去与现在关于一个区域的观念是相当不同的,因此需要打破以区域来划分研究领域的观念,更多地去反思区域观念的时代性。现今的区域研究不仅是对某个区域的理解,更是对世界的理解。红海这一地区不仅蕴含丰富资源,更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对生产活动、经济发展、移民交流也具有深远影响。

  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波兰、日本、土耳其、埃及、卡塔尔等国知名学者以及外交官员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学者对热点国别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议题进行了共同探讨。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党委书记姜锋致辞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秘书长高健主持开幕式

第一场“中东地区转型与大国的中东外交”对话现场

第二场“重新发现欧亚国际失序时代欧亚研究的再定位”对话现场

第三场“红海:区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对话现场

参加“区域研究国际学者对话”会议嘉宾合影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