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七十年:诠释世界 传播中国

发布时间:2019.12.09发布者:王慧浏览次数:431设置

 

       1949-2019,上海外国语大学与新中国同龄。

70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始终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探索者。从单语种到多语种,再到“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从初探国际化办学,到向世界传递中国智慧,上外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进程中不断开创办学新格局。

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上外是有民族情怀、国家责任、全球视野的大学,上外故事在每个上外人身上书写和延续……”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


今年9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为2019级本科新生带来一堂生动的“开学第一课”,听者的思绪被带回那个百废待兴又激情满怀的年代。

1949年,为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由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同志倡导,经中共中央华东局、上海市委决定,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在当年12月成立。开学典礼上,陈毅勉励学生:“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用这种语言工具去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服务我们中国的革命建设……”

与新中国同龄,上外的办学历程必然要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抗美援朝时期,上外师生奔赴战火连天的前线,用鲜血、勇气和知识捍卫新中国,而在“文”的战场,多名上外学子在建校之初便追随首任校长姜椿芳投身马列主义著作编译工作,为浇筑民族精神大厦贡献心力。

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上海外国语学院”,增设英语、法语、德语专业,学制改为四年。此后,学校开设语种不断增多。伴随改革开放东风,上外成为国内最早一批与国外高校和学术团体建立联系的高校。1981年,学校招收第一批暑期汉语进修班学生,留学生教育也由此起步。新世纪,学校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同时,提出人才培养更高目标,逐渐形成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五大门类的学科布局。

至2019年,进入“双一流”建设的上外,每年迎来约120个国家、近5000人次的国际学生,全球合作伙伴超过420个,遍布62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首批与联合国总部及各分支机构、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的高校。

着眼我国“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学校还着力推进“战略语言”建设,先后增设匈牙利语、波兰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斯瓦希里语等专业,现有授课语种已达42种。与之对应,上外的国际学者也丰富多元,2018-2019学年,有340名来自59个不同国家的境外学者来校参与教学和研究。

如今漫步上外校园,时常见到各种肤色的学生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方寸天地可窥大千世界。

“借助语言这一工具,把握不同文明的差异,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从而构建全新的全球知识体系,这正是当下外国语大学的使命。”姜锋说。

因势而需培养卓越人才

会说外语,对当下青年人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

2017年底,上外俄语系更名为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从“系”到“学院”,不仅是语种专业的增加,学院内设俄罗斯研究中心、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乌兹别克斯坦研究中心等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旨在将非通用语种建设与国家亟需的国际问题研究紧密结合,打破不同学院间、语言学习与专业教育间、不同学科间的壁垒,开启“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其中,“会语言”,不仅强调基础的外语技能课程,更强调对人文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复语能力的培养;“通国家”,指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备国别区域知识的立体化建构与运用能力;“精领域”则需要学生精通跨专业领域知识,具备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

跳出“语言学习所”,上外的人才培养机制因势而变。学校近年成立卓越学院,强化拔尖人才培育。该学院设立“多语种高级翻译人才实验班”“多语种国别区域人才实验班”“多语种国际组织人才实验班”和“多语种外交外事人才实验班”,开设通识教育、英语强化、专业教育、平台素养、国际课程等课程模块,以培养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擅长多元文化理解与沟通、在国际事务合作与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青年精英。

“通过理论学习、学术训练和社会实践,我明确了未来的方向,进入国际组织工作这个梦想,以前模糊,现在越来越清晰了。”学校卓越学院2017级学生王艺静说。

参加美国暑期国际课程、以交换生身份去香港学习、作为学生记者双语报道团成员赴俄罗斯进行海外实践、参加全国国际组织菁英大赛……王艺静的履历让人目不暇接。“学校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机会,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她说。

连通中外助力大国外交

“我惊叹于中国文化所承载的伟大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把孔子的这句话视作自己的人生格言。”西班牙皇家学院前院长达里奥·比利亚努埃瓦日前访问上海外国语大学,并见证“上海外国语大学——西班牙皇家学院联合研究中心”正式开放。“我相信中国与西班牙之间相互的语言学习,一定能够助力民心相通。”他说。

语言,始终是上外的立校之本。创校之初,语言用以保卫国家、建设国家;改革开放后,语言用以开拓新知、沟通全球;站在新时代,语言用以诠释世界、传播中国。姜锋认为,身处百年未有大变局,上外有责任和使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介绍说,为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学校积极支持学生“行万里路”,不少小语种专业本科生出国(境)访学(一学期以上)比例目前已达100%。同时,通过“‘一带一路’青年观察团”“全球重大事件观察团”等项目,众多学子赴海外开展田野调查,他们认真倾听当地民众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共同发展的愿景、对“一带一路”的期盼,切实促进文明间的相知相交。

鼓励走出去,更欢迎友人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承办的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第十期阿拉伯国家官员研修班。来自苏丹的曼苏尔·努尔丁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通过这次研修班,我希望看到中国发展的经验,以及中国对国际合作的理解和远见。”

两年半时间,已有298位阿拉伯国家官员来到研修班,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服务国家战略与上海市发展需求,上外还陆续设立一系列研究中心和新型智库。2018年9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在学校成立。这一协同研究平台依托上海高校52个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和30个上海市级层面高校智库,将积极构筑“资政、咨商、启民、育人”功能于一体的国内、国际学术共同体。

     

      来源 / 新华社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