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东欧青年学者论坛在上外举行

发布时间:2018.06.13发布者:王慧浏览次数:1020设置


应全国青联邀请,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阿尔巴尼亚、立陶宛共16国青年代表一行100人于2018年6月11日访问上海外国语大学,参加第二届“未来之桥”中国-中东欧青年研修交流营活动上海站:“中国-中东欧青年学者论坛”活动。

此次活动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上午的中国-中东欧青年学者论坛,以及下午的中国戏曲艺术赏析体验及对话会。

中国-中东欧青年学者论坛:民心相通与构建共同命运

本次论坛作为第二届“未来之桥”中国-中东欧青年研修交流营的活动之一,响应了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第五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上提出的倡议,该倡议已经纳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里加纲要》。此次活动主题为“推进创新合作,共谋青年发展”,旨在推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青年的交流与合作,引导中东欧国家青年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夯实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友好的民意基础,培养知华友华的新生力量。

此次论坛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中心举行,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中国国际青年中心、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共同承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协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王静、全国青联副秘书长张晓羽出席并致辞,上海外国语大学赵鸣歧教授、武心波教授、张雪梅教授、许宏教授及来自中东欧多国学者发表主旨演讲。

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联合会主席廖文其主持本次论坛,并对论坛流程进行简介。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王静全国青联副秘书长张晓羽致欢迎辞。

王静首先对中国青年联合会将本次论坛安排于上外举办表示感谢,并热烈欢迎参与本次论坛的中外嘉宾。她认为青年们应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让我们的友谊代代相传,希望17个国家间青年友谊长存,并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张晓羽首先感谢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积极安排和在座嘉宾的积极参与,她表示青年是最具有包容性的群体,但由于地理因素,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间仍存在尚未激发的合作点,她邀请各国伙伴一起助力打造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她认为本论坛为中东欧青年提供加深了解中国的机会,希望青年们提出合理方案,最后祝中东欧青年们中国之行取得圆满成功。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鸣歧教授解读了十九大报告,首先指出中共十九大的历史意义;接着,结合时代、理论和实践依据,指出十九大明确了当代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阐述了当代中国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最后点明十九大报告谋划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奋斗目标新布局,做出了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

匈牙利中匈友协副主席亚历桑德拉·泽尔泰 (Alexandra Zoltai) 介绍了如何与欧洲中心匈牙利构建沟通的桥梁。她首先引用习近平的话“With the future in mind, we need to treat each other with respect and equals…”,阐明了保持和平与和谐的重要性,接着对匈中友好协会进行简介,并以《日月桥》一书为例将中匈友谊比作涓涓细流汇成的辽阔大海。

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武心波教授探讨了全球治理视野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观念基础。武心波认为,研究中国思想就是发现全球性思想拼图上的一个大门,探索中国思想对全球性知识的贡献可以为全球探索新秩序进行支持。他指出在中国思想中,提倡尊重主体间个体差异和主观能动性,求大和而存不同,尊重各自利益关切和思考方式,这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思路。他认为应将中国思想形成治理话语,把仁和作为中国治理的重要目标。

罗马尼亚社民党青年组织副主席亚力山德鲁·塞巴斯提安·拉扎罗夫 (Alexandru Sebastian Lazarov) 就高学历青年如何共建人类美好未来发表演讲。他首先介绍了罗马尼亚的人口、经济、旅游、行政区域划分、社会民主党及其组织社会民主青年的大致情况;接着以数据说明罗马尼亚青年中存在的失业、贫困、社会排斥问题,指出青年离开罗马尼亚最重要的原因是想要提升生活质量,然后举例说明许多非欧洲留学生选择罗马尼亚留学;最后介绍了罗马尼亚政府的青年资助项目。亚力山德鲁表示,能够接受政府的帮助而得以继续学业并在所从事的领域愈发优秀,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即使世界因为科技而发展,但促进世界进步最宝贵的资源是人。

上海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张雪梅介绍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的情况和取得的文化交流成果。张雪梅认为孔子学院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渠道,是文化交流的平台,她希望此次活动能够促进青年学者们对中国的了解。

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院长许宏介绍了中国目前中东欧国家非通用语教学的现状与愿景。许宏首先围绕“语言”和“一带一路”两词进行阐述,接着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中东欧国家占近1/4,并介绍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相关战略政策和促进友好合作的相关举措,最后介绍了中东欧语的教学情况及面临的困难。

来自立陶宛迈卡拉斯•罗梅里斯大学政治科学学院公共管理系的艾尔曼塔斯•佩秋拉 (Irmantas Peciura) 进行了题为“熊猫或龙:人文交流如何促进西方世界正确解读中国战略?”的演讲,指出人文交流已成为当代世界政治的关键,他在西方学术背景下从四个战略发展层面回答了两个基本的问题:中国的战略利益是本地性的还是地区性的还是全球性的?中国在实行自己的战略时是遵守了现行的国际准则还是建立了自己的准则?

最后,我校波兰籍博士研究生沃劳维茨•皮奥特•理夏德 (Wolowicz Piotr Ryszard) 进行了题为“教育是中波两国未来加强人文联系的关键因素”的演讲,指出了在教育方面双边合作的重要性。

中国文化工作坊:传统与现代艺术的结合

下午两点,在上外卓越学院123教室,由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胡晓瑞、郜巍、孙赫远同学带来的京剧体验工作坊活动拉开序幕。

胡晓瑞首先从“京”和“剧”两字出发,简要介绍了中国传统京剧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一些基本知识。随后,一场精彩绝伦的大戏正式上演,三位同学分别亮出了他们的拿手好戏:无论是郜巍灵动的《拾玉镯》,或是胡晓瑞优美的折扇舞,还是孙赫远悲壮的《文昭关》,都引来了嘉宾们的一阵阵喝彩与掌声。

到了体验环节,气氛顿时变得欢快无比,嘉宾们都纷纷上台,在三位同学的带领下,有模有样地学起了京剧角色的一些代表性动作。此时台下欢笑声与掌声不断,大家都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魅力。本次京剧体验工作坊不仅传递了独特的中国文化符号,更是一种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体现。

与中国对话会:当代中国与世界

下午两点,以“与中国对话会:当代中国与世界”为主题的分论坛在国际教育中心举行。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教授高健主持本次论坛。高健首先强调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友好关系,高健表示,我国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建立了友好稳固的外交关系,这有利于开展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此外,高健强调了青年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青年的培养是国家与社会的重要任务。我校青年联合会主席廖文其介绍了我校团委的建设与学生工作。我校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副教授韦进深介绍了我校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课程的情况并表示对开办更多语种的课程非常有信心。松江区广富林街道青年组织负责人陶健向中东欧青年学者们简要介绍了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现状。对话会上,我国学者与中东欧多名青年学者就社会主义、中国与中东欧文化特征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此外,本次论坛的志愿者们亦全情投入,其高效的工作质量和热情的工作态度获得了各国代表、全国青联及上海青联的一致好评。

本次“中国-中东欧青年学者论坛”宣介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及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同时,亦有针对性地宣传了“16 + 1”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内涵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好地宣介改革开放四十年成果。

论坛也为各方代表充分交流观点,增加互信,拓展合作提供了平台。抓住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抓住各国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诉求,加强合作共赢,促进未来发展。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