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2014)学术年会主题专场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庆65周年学术报告会
10月26日下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2014)学术年会主题专场暨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庆65周年学术报告会“比较文学与中外人文交流”高层论坛在虹口校区第一报告厅举行。论坛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国研究中心承办,邀请了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学院外籍院士张隆溪教授等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吸引了众多来自校内外的同行学者、教师及研究生前来参加。整个会场内座无虚席,济济一堂。
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杨力副校长出席论坛并致欢迎辞。他首先感谢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对此次学术报告会的支持,对前来参加会议的三位海外著名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本次论坛的主题切合了国家的发展战略,同时又把比较文学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问题结合了起来。对外人文交流能力,关系到中国的国际文化形象和文化影响力,国家迫切需要培育大批外语能力强、国际视野宽、中国情怀深广的对外人文交流和国际传播人才,在这方面上海外国语大学责无旁贷。
张隆溪教授代表与会嘉宾致辞,他首先感谢此次论坛的热情邀请,接着指出随着中国的发展,国际形象的提升和中外交流的深入日益凸显,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学者、学生尤其需要国际的视野,了解国际的学科发展情况及社会历史发展情况等,共同努力,长期奋斗。他认为此次论坛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和学习的契机,将为探讨中外人文交流问题提供很好的切磋平台。
论坛的第一场报告由查明建教授主持,张隆溪教授和张英进教授分别作了题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阎连科与世界文学视野中的中国文学》的主旨报告。张隆溪教授在报告中阐释了世界文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探讨了世界文学对于回归文学研究本身、对于解构欧洲中心主义以及对于建构文学研究之全球视野的重大意义。他指出,西方的世界文学研究有不同模式,需要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才可能真正做到世界文学研究的丰富和多元。同时,他也强调了中国文学在当代世界文学兴起过程中所不断凸显的重要地位。来自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的张英进教授在题为《阎连科与世界文学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报告中,以大卫·达姆罗什(David Damrosch)世界文学的三重定义为参照,对阎连科小说的批判性与颠覆性做出了精彩分析。针对西方汉学家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截然相反的褒贬倾向,他分析了诺贝尔文学奖背后的国际文化政治。他指出,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着阎连科等更多的中国作家文人经由翻译等媒介走向世界,新的世界文学系统正在建构,新的世界文学经典的价值判断正在形成。
论坛的第二场报告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吴其尧教授主持。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主任王宏志教授发表了题为《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中外人文交流的探索》主题演讲。他从斯皮瓦克的“比较文学已死”的论点出发,讨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自文化转向以来如何争取成为独立学术学科的过程,以及对比较文学的造成的冲击,探讨了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以及比较文学视阈中的翻译研究对于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作用。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教授最后在《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中外人文交流》的主题报告中,从“比较文学与国际人文交流”、“比较文学之于中外人文交流研究的多重意义”以及“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对中国比较文学的促进作用”三个方面,探讨了比较文学与中外人文交流的关系,指出无论是中外人文交流研究的理论建构还是具体实践上,比较文学都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当代中外人文交流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也为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从而促使比较文学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本次论坛历时四个小时,四位学者的精彩演讲以及他们对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以及中外人文交流等研究的真知灼见,给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问环节听众踊跃提问,嘉宾一一细致解答,台上台下的精彩互动,气氛热烈。
论坛闭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健副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助理王欣教授对四位演讲嘉宾的报告做了精炼的学术总结。
本次论坛议程紧凑而内容丰富、精彩,是一次高水准的学术盛宴,为校庆6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