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简单的“老顽童”
上海这座城,是从来都不缺外国人身影的,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这里找到了家一般的归属感。而上外作为这样一所充满着国际化气息的高校,外教与留学生无疑成为了这里引人瞩目的一个亮点。当时报考上外的时候,我就在憧憬在即将到来的大学四年中会不会认识很多外国朋友,出乎我意料的是,我的第一个外国哥们儿竟然是我的老师——Kolter。
初见Kolter其实是在高三毕业那个暑假,我在还没来上外的时候便加入了网上的新生群,有一次群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外国中年人的照片,他带着一顶小圆帽眯着眼睛面带微笑,右手摆出“V”。如此可爱的动作与他略胖的身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着实可爱。我当时心里就在暗暗地想这个外教绝对是一个老顽童!可是当我第一次上Kolter课的时候却让我着实意外,还以为“老顽童”是永远正经严肃不起来的,没想到Kolter的第一堂课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
那是开学后的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也许是还没适应大学里只有一个小时的午休时间,中午睡得昏昏沉沉感觉怎么也起不来。在按掉了三遍闹钟之后我终于从床上下来,一看表:“坏了!还有十分钟上课了!”赶紧去找班里的其他几个男生,发现原来他们也刚刚起床。“还不快点走!下午第一节是外教的课!”“哎呀,急什么!外教肯定都很好说话,不会在意这个的!”一听到这里,大家心都放了下来:对啊!外教嘛,怎么会和中国老师一样那么在意迟到这种事。外教的要求不会那么高的!在让自己心安理得之后,大家便开始慢吞吞的出发了。
“Excuse me,may I come in?”到了教室门口,我还是有些担心的敲了敲门。五秒钟过去了,里面没有传来想象中“come in!”的声音,十秒钟过去了,还是没有。我的心不由地开始紧张了起来,转头回去看着剩下的几个男生。大家表情都有点不自然,面面相觑,虽然都没说话,但眼神交流都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完了完了,估计这次撞到枪口上了。”“啪——”门开了,一个胖胖的外国人出现在我们面前,圆圆的脑袋,一双圆溜溜的眼睛瞪大着看着我们几个。“咦,这不就是那天在网上照片里那个老顽童么!可是怎么看起来这么严肃。”我心里默默地想。从打开门开始,Kolter就这样板着脸看着我们一句话都没说,片刻沉默之后,我终于张口了:“老师,对不起,我们看错时间来晚了。”Kolter并没有理会我这苍白无力的解释,说:“进来吧,找座位坐下。”我们几个灰溜溜地走进教室,找到座位坐了下来长出一口气,终于“化险为夷”了。
可事情远远没有就这样结束。Kolter慢慢走上讲台,他很胖挺着“将军肚”,但走起路来却格外干练利索,颇有法庭上律师的作风。他站在讲台上,用一种难以言说的眼神打量着他的学生们。又是片刻沉寂,他说话了:“我当了二十多年的美国出庭律师。”“哇!”台下一片惊叹。大家开始纷纷开始表示对眼前这位竟有着如此辉煌经历的外教的无比钦慕。“二十多年的律师经历教给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守时!”当Kolter用纯正的美式发音掷地有声地说出“punctuality”这个词时,每个人都震住了,眼睛紧紧盯着讲台上这位有如纪录片中在广场慷慨演说的美国政客一般的中年外国人。我们几个迟到的男生心中的情感更是复杂,听到这个词的那一刻有一种头皮发麻跟触电一般的感觉。心中不仅仅是迟到的愧疚,还有对眼前这位外教的崇敬之情。说是崇敬真的一点也不为过,二十多年的出庭律师啊!经历过多少大风大浪,见识过多少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然而教给他最重要的一件事不是法庭辩论技巧,不是敏感的律师嗅觉,竟是这样一件看起来对他来说再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过我相信正是这种“小事”,才能够让他在律界闯荡二十多年。Kolter接着说:“守时是一个人责任感的最基本的体现,更是能否取得别人信任的重要因素。你们都是学法律的学生,很多人将来都会成为律师,对于委托人来说,等于是把他们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你们的身上。如果你作为律师连守时都做不到,别人怎么会信任你们?怎么肯把案子的命运交到你们手上?律师这个职业要求具备高度的严谨性,这种细节对一个律师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Kolter这番话过后,我们再次沉默了。我们总是觉得晚来几分钟又不会影响什么,可这确实体现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地方,这看似是件小事,实则关系到我们未来发展的方方面面,守时是一种素养,更应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没有想到,与Kolter的第一次接触竟是在这样的情景下,他身上散发出律师那种特有的气质和风范,才不是“老顽童”那么简单。
而“老顽童”带给我的感动也远远不止这些。在Kolter的英美法律制度的课堂上,我们从来感觉不到束缚与压力。他总是在讲完一段之后,抛出一个问题让大家来思考讨论。而Kolter最打动我的一点是他那包容开放的胸怀和气度。作为一门比较法律制度的课程,这门课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要比较各个国家的法律制度的优劣。而对很多人来说,难免有一种认为“自己国家的东西就是最好的”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而Kolter总是在跟我们强调一个原则,每个法律制度中都有其合理性和缺陷性,这都是由于一个国家特定的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决定的,在我们日常的探讨中,要怀着客观、平等的心态去评价一个制度。但是Kolter却也一直告诉我们,无论是哪国人,爱自己的国家是天经地义,这是一种绝对的、没有条件的爱。“我是美国人,我热爱美国;你们是中国人,热爱中国同样也是你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但这种对自己国家的爱与我们客观公正的探讨一国的法律制度并不冲突。这种热爱,正是我们去探索制度完善的动因之一。”Kolter的这段话着实打动了我,也打动了在场的很多同学。作为学法律的学生,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这份责任。未来中国的法制化进程需要年轻法律人的担当,更需要我们怀着一颗热爱自己祖国的赤诚之心来客观审视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更完善的解决方案。我们的外教Kolter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种理念:既要无条件热爱自己的祖国,同时,作为一个法律人,也要有客观冷静地探索法制化发展的精神。
“老顽童”虽说上课时常会以美国式的幽默逗得我们哄堂大笑,但一旦跟他探讨问题时,只要他的认真劲上来,那真的是谁都拦不住。有一次下课后我跟他探讨我正在写的一篇有关美国联邦制的论文。我们在讨论到这种中央地方分权的体系时发生了分歧,都据理力争。我甚至在这时都忘记了眼前的跟我争论的是一个具有二十多年出庭经验的老律师,我只是想把我所知道和想到的一切表达出来试图说服他。而Kolter作为一个富有经验的老律师,自然也犯起了“职业病”,给我举了各种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这时,我俩已经将师生的身份抛在了一旁,仿佛这时就是在法庭之上,我们作为原被告律师唇枪舌剑地进行法庭辩论。在说到我俩都口干舌燥的时候,Kolter说:“我们先暂停一下喝口水,你要喝咖啡吗?”刚说完,Kolter一惊:“天哪!已经七点了!我们说了整整两个小时!我错过校车了!”我赶忙起身,非常抱歉的说:“啊!实在不好意思,我也忘记了时间!那您怎么办?”Kolter望了一眼天花板,眯了一下眼睛,然后耸了耸肩,笑着对我说:“联邦制的着眼点不就在于对个体的尊重吗?每个州总会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嘛,要是都要必须去赶中央的大巴车,难免会有被落下的可怜虫啊!既然赶不上中央的大巴,我就自己打车把!来,我们继续!”我被这席话逗得哈哈大笑,但心里却对眼前这位总是一脸颇带喜感笑容的“老顽童”更加敬佩了。
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与Kolter愈加熟悉,我们经常在课后一起讨论各种各样的话题,渐渐成为了哥们儿。与这个有时爱搞怪、有时很严肃、有时是一副老律师的姿态、有时又变成了一个老顽童的外教相处,注定是我大学生活中一段美好而又值得怀念的经历。不简单的“老顽童”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课堂教授的知识那么简单,他带给我太多的惊喜与感动。我会带着这份感动前行,这一路上,谢谢有你,Kolter!
作者信息:
孟言伦,现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11级法学3班
外国专家简介:
Raymond Kirk Kolter(美国籍)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教师,毕业于美国佩珀代因大学(PepperdineUniversity),获法学博士学位,2007年来华工作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