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中阿命运共同体 搭建海湾地区多边对话平台:中阿改革发展专家视频会举办

发布时间:2020.11.27发布者:王慧浏览次数:587设置

11月26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受外交部委托举办“中阿改革发展专家视频会”。本次研讨会主题为“共建中阿命运共同体 搭建海湾地区多边对话平台”。 外交部中阿合作论坛事务大使李成文,苏丹驻华大使加法尔·卡拉尔,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中国中东学会会长杨光教授,沙特科研与知识交流中心主席叶海亚·本·朱奈德及众多海内外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朱威烈教授在专家视频会开幕式上致辞。中心执行主任王广大教授主持开闭幕式。

会议分为两项议题进行。第一议题为“共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第二议题为“搭建海湾地区多边对话平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苏丹驻华大使加法尔·卡拉尔,中国中东学会会长杨光,沙特科研与知识交流中心主席叶海亚·本·朱奈德,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丁俊,伊拉克外长顾问易卜拉欣·费萨尔,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薛庆国,海湾未来中心首席研究员希夏姆·葛尔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王林聪,埃及塞得港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系主任纱里法·法迪勒,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所所长牛新春,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郭树勇,约旦中东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白岩·吴迈利,外交部中阿合作论坛事务大使李成文,阿联酋全球安全与防务研究院主席赛义德·厄尼姆,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中东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唐志超,伊拉克巴格达大学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伊卜提萨姆·阿米莉,对外经贸大学海湾研究中心主任丁隆,突尼斯“地中海发展倡议”委员会主席加齐·本·艾哈迈德,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广大,埃及贝尼苏韦夫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娜迪亚·赫尔米等20余位中外学者先后发言。

朱威烈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向中阿会议致贺信,亲自推动中阿团结友好与战略合作,彰显出当前形势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

第一议题阶段,与会专家围绕“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共建路径进行了深刻解读。

杨洁勉教授认为应从“前瞻意识和战略对接、用好平台和稳中求进、问题导向和共对挑战”三个方面对中阿命运共同体战略对接的路径作出规划。

加法尔·卡拉尔大使表示,加强机制建设是推动中阿命运共同体走向更深层次的关键。未来中阿双方应在各领域加强机制性建设。

杨光教授认为,能源合作是中阿合作的主轴,中阿双方在新能源领域合作前景广泛,应尽快开展前瞻性和战略性规划。

叶海亚·本·朱奈德主席回顾了中阿文明交往史上的重要事件,指出必须通过项目合作及媒体宣介,进一步推动中阿民族形成更多交汇。

丁俊教授表示,中阿人文共同体建设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具有深厚历史基础和强大现实动力。构建中阿人文共同体需要多方面共同发力。

易卜拉欣·费萨尔认为,中国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领导者,伊拉克法奥港口建设对保障能源安全、助推“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有着重大意义。

薛庆国教授表示,“共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中阿双方的共同意愿。双方应在后疫情时代合作互助,将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实现优势互补。

希夏姆·葛尔维博士认为,中阿关系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吸引力”和“排斥力”因素,“排斥力”因素主要是恐怖主义、战乱等,中阿双方应对“排斥力”因素予以高度重视。

王义桅教授认为,中阿命运共同体,体现在相互支持适合各自国情发展道路,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成为互联互通的合作伙伴,成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中阿合作实践。

王林聪教授认为,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阶段包括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具体建设路径涵盖夯实利益基础、完善和推进机制建设、塑造共同价值三个方面。

纱里法·法迪勒教授指出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正面临包括霸权主义、政治动荡等诸多挑战,中国应更多地利用媒体驳斥西方的恶意抹黑,促进民心相通、文明互鉴。

牛新春教授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之下,美国中东战略收缩趋势明显,中阿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时期,也都在探索适合自身治理和发展的道路。

郭树勇教授谈及中阿命运共同体的主要特点,一是文明互鉴的文化共同体为底蕴;二是以同命相怜的身份共同体为纽带;三是以“一带一路”的利益共同体为动力;四是以安全治理的责任共同体为支撑。

白岩·吴迈利主任表示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后,双边关系重要性日益提升。后疫情时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应加强合作,共筑“健康丝路”,化危机为机遇。

第二议题阶段,与会专家围绕“搭建海湾地区多边对话平台”的机遇与挑战、意义与机制发表观点。

李成文大使在发言中表示,作为地区阿拉伯国家的好朋友、好伙伴,中方致力于不断深化同地区阿拉伯国家互利合作,帮助地区夯实发展稳定的基础。中方始终相信,海湾地区应当也完全可以成为繁荣幸福的安全绿洲。

赛义德·厄尼姆主席表示,搭建海湾地区多边对话平台对构建新中东秩序、解决地区分歧意义重大。

唐志超教授认为,在海湾安全问题上,中国坚持以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安全观为指导,秉持“以发展促安全”、“以合作促安全”理念,发挥调解、协调作用。

伊卜提萨姆·阿米莉教授认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使中国具备建设“海湾安全绿洲”的先天优势,中国需要制定相契合的政治与经济地缘战略方针。

丁隆教授认为落实海湾安全对话“三项原则”应从提供对话场合出发,注重谈判的包容性,以维护伊朗核协议等地区安全机制为阶段性目标,以建立海湾安全架构为长期目标。

加齐·本·艾哈迈德主席指出,海湾地区是中东的“稳定之锚”,阻止核扩散势在必行。各方应求同存异,克服制度差异,搁置教派冲突,共同致力于平等、对话和协商。

王广大教授表示,“搭建海湾地区多边对话平台”的中国倡议,是中国向国际社会、地区国家提供的一项中国特色的公共产品,目的是促进地区各国团结合作,为地区人民打造安全海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娜迪亚·赫尔米副教授认为,在当前海湾地区国家与伊朗关系紧张的背景之下,搭建海湾地区多边对话平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会议最后,沙特科研与知识交流中心主席叶海亚·本·朱奈德,苏丹驻华大使加法尔·卡拉尔,中国中东学会会长杨光,分别对会议嘉宾发言做点评。他们表示,此次王毅外长提出的“搭建海湾地区多边对话平台”是中国首次对海湾安全问题提出“中国方案”,中东地区的动荡和发展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也很难推进。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此次会议十分及时,与会嘉宾发言深入务实,具有很强的问题导向性。

中阿改革发展论坛由外交部依托中心联合主办,是中心高端智库论坛品牌项目之一。论坛邀请中阿双方政界、学界和商界代表,共同交流和探讨中阿合作与改革发展路径,第一届和第二届论坛分别于2018年4月23日和2019年4月15日召开。今年因疫情原因改为线上会议。此次专家视频会的成功召开进一步凸显中心作为中阿双方交流改革开放、治国理政思想平台的作用,有助于加强中阿发展战略深层次对接,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