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Alexander Scott English,美国籍,中文名英亚东,心理学博士。英亚东博士已在华生活工作12年,2016年4月加入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
初见Dr. English(英亚东博士)是在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的办公室,他像个标准的老美那样热情洋溢地跟我用中文打招呼。我惊讶于他的中文如此流利,他大笑着用流利的中文逗趣:“我在中国生活了十几年,吃着中国饭,当然学会了中国话”。英亚东的研究领域是跨文化心理学,在跨文化旅居者的适应机制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研究等方面发表了多篇重要成果。他有着研究人员对文化特有的热情,一见面就问我“老家是哪里”,“主要吃米饭还是面条”。我本以为是几句寒暄,没想到中国人的主食问题正是他最新跨文化研究的切入点。见我有了兴趣,他便饶有兴致地向我介绍了他与合作者最新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上的“水稻理论”。我不由感叹,这个洋博后跟我见过的很多外教有点儿不同,他能从容地行走在不同文化之间,凭借的是扎实的跨文化研究。
洋女婿的跨文化研究情结
英亚东是2007年来到中国的,和许多对这个古老东方国度心向往之的外国青年一样,最初的目的是旅行和学习汉语。几年工作下来,随着对中国感情日深,他渐渐萌生了在中国攻读学位的想法。“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你一定要在那里深入的生活,而与本土学生一起学习是最好的方式。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去国外求学,而我选择在中国深造,这是一样的道理”。2012年英亚东进入浙江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开始以一个异乡人的视角研究外国人在中国的文化适应问题。“人类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产生文化冲突,这就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外国人在中国首先当然得适应语言文化、饮食文化,根据不同的生活场景,还可能需要适应工作文化和家庭文化”,说到家庭文化,英亚东好似打开了话匣子。原来,英亚东娶了一位中国妻子,他这位洋女婿已经亲身经历过中国式家庭文化的洗礼了。可能也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让英亚东的跨文化研究视角敏锐,有血有肉,总能关注到那些特殊的群体和问题——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压力、中国流动人口的心理适应、在华旅居者的感知歧视等。
2016年英亚东博士毕业后,加入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与Steve Kulich(顾力行)教授共同开展“影响中国当代文化的社会生态因素”研究。谈起为什么选择上外跨文化,英亚东总结了三点:一是上海的地域优势;二是上外的学科优势;三是团队的背景优势。“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的团队本身就是国际化、跨学科的。顾力行教授和张红玲教授是跨文化领域的国内外权威,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研究资源都是首屈一指;翁立平老师的本土心理学研究、迟若冰老师的社交媒体研究、张晓佳老师的文化人类学和定性研究等帮助我了解中国不同地区人们的思维模式,启发了我去探索互联网对人们情绪的影响等等”。团队多样化的学科背景产生化学反应,催生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这也许就是英亚东所在的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不断诞生有影响力研究成果的奥秘吧。
将跨文化研究融入教学
做科研的同时,英亚东目前还在上外教授全球文化与跨文化、跨文化研究现状与应用以及跨文化研究方法等课程。跨文化教育正是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四大研究主题之一,英亚东特别注重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我在美国和中国都教过书,了解东西方的教育文化。我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都比较好,但是相对缺少西方大学重视的沟通能力和思维方法训练”。因此,除了系统教授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英亚东经常会选择一些重点的社会问题与学生讨论,开阔学生的视野,训练他们的思辨能力,甚至“一对一”地进行辅导。英亚东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还体现在对语言使用的控制上:精通两国语言和文化的他,无论用英语还是汉语授课,都能及时通过课堂反馈了解学生是否听懂,进而调整授课语言。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让英亚东深受学生欢迎,而他也自豪地评价道:“上外的学生都非常认真,而且外语水平是我教过的中国学生里最好的!”
说着,英亚东又分享了一个跨文化研究帮助教学的故事。有一个北方孩子到上外读书,起初一切正常。突然有一天,这个学生开始频繁逃课,不与人交往,似乎失去了一切学习动力。在排除了个人健康、家庭变故等原因后,英亚东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原来这是北方人初到南方生活产生的文化不适应现象。他解释道,文化能够影响人的心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和学习习惯,遵守家乡的社会规范。当他们远赴其他地区求学的时候,生活环境突然发生了大的改变,地区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心理上的不适应。“我们及时发现了问题,并进行了压力应对心理干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趣的是,正是这个学生的案例启发了英亚东最新的跨文化适应研究——“水稻理论”。
越是全球化,越要跨文化
英亚东认为,在城市化飞速发展和全球化方兴未艾的今天,跨文化适应和文化内适应的研究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小到个人远赴外省求学,大到国家参与全球治理,英亚东希望自己和团队的研究能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新学年即将开始,又会有一批新生走进上外的校园,他们当中一定有许多小孩是人生中第一次离开以小麦为主食的家乡,不远千里来到上海这个以水稻为主食的异乡,又会有多少人和那位同学一样遭受严重的文化不适呢?英亚东说,这不仅仅是跨越“小麦-水稻”隔阂带来的文化冲击问题,从发展心理学上讲,也是一个人从青春期跨越到成年期的心智发展问题。“军训和新生心理咨询的效果并不太好,我希望中国所有的大学都能为新生开设跨文化适应课程”,英亚东如是说。
同时,上外近年来也驶入了国际化发展的快车道。据英亚东介绍,最近一次参加International Cafe的国际教职工人数已经有70多人,有越来越多不同国家的外籍专家加入上外。“当我们为我校国际声誉提高而欣喜的同时,也应该思考外籍员工的安置和文化适应问题”,对此英亚东相信自己和跨文化研究中心的同仁一定能为学校的国际化事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