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首任常务副院长朱高峰:优秀的外国语院校,首先应是优秀的汉语学校

发布时间:2020.01.09发布者:王慧浏览次数:104设置

09.jpg

在很多人印象中,外国语院校——顾名思义,办学“外”字当头,外语教学是优势所在,也是立校之本。

今天上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学科建设研讨会:大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暨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70周年纪念大会”上,受邀以校友身份发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直言:步入新时代,一所优秀的外国语大学,首先应该是一所优秀的汉语学校。

朱高峰是知名的信息学专家,也是中国工程院首任常务副院长。他的求学履历中有这样一段经历:1964年11月至1966年1月,他在上外学习法语。

“我是一位另类的校友,因为我毕业后没有从事和语言有关的工作。”朱高峰说,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语言翻译在内的很多专业、产业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比如,过去从外国语院校毕业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在从事翻译工作。但从现在的趋势看,机器翻译在现实中已有了广泛应用,且未来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普遍。由此,人工翻译的定位需要重新考量。

朱高峰认为,区别于机器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初步的翻译工作,未来的人工翻译应该在精准度上下功夫。他举了一个例子,同一个英语单词Industry在不同的场合下有不同的翻译,有时可以翻译成“工业”,有的时候指的是“产业”。“我有的时候看一些经济学译著,经常会想,原文的意思到底是什么、翻译得对不对。”在朱高峰看来,这样的例子在翻译中不胜枚举,追求更精准的翻译,必须将外语专业和具体的专业相结合。而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外语翻译要更加精准,对外国语院校的人才培养来说,加强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同样重要,如此方能实现“学贯中西”的办学愿景。

除了外语专业的教学要“跨学科”,外语院校的办学也应该加大转型步伐,更主动地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朱高峰从自己的老本行“信息学”谈起。信息学看似属于工科,其实与语言学这一传统的文科专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解释说,信息最原始的表达方式就是语言,没有语言,信息就没有载体。“我们的计算机语言、机器语言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要从深层次研究它们与人类的自然语言之间的关系。如果在语言学这一基础研究领域缺乏建树,信息学要进一步发展就会遇到障碍。”

朱高峰同时还提到了脑科学、认知科学等当下热门的研究领域。这些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学科要实现新的突破,也需要在语言学层面发力。

事实上,作为国内知名的外语人才培养重镇,上海外国语大学最近几年备受学界关注的一大转型举措就是“文科的工科化”。

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上外语言学专业获准设立。由此,上外成为国内首批设立“语言学”本科专业的学校。

为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上外在率先提出“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推进“战略语言”建设的同时,还洞察到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发展给学科带来的机遇。学校

依托多语种、多学科以及上外国家语委首家科研基地的跨学科师资团队和学术研究优势,瞄准学科前沿,在本科阶段设立“语言学”专业,构建本、硕、博完整的语言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语言研究向科学化和前沿化转型的举措。

“语言学是语言的科学与技术,一定要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与当前人工智能的前沿科学领域结合在一起。”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指出,学校将在传统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中尽快融入神经科学、心理科学等新的学科要素,以应对时代发展与国际责任,迎接人工智能时代,在革新中获得新的活力。


来源:文汇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