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英美文学国际研讨会在上外隆重召开

发布时间:2017.12.28发布者:王慧浏览次数:913设置

2017421-22日,第六届英美文学国际研讨会“个体、社区与世界主义”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隆重召开。会议由英语学院和文学研究院主办,由英美文学研究中心及《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编辑部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协办。本次会议规模远超以往历届英美文学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国内二十多个省市的近500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上外出国人员培训部主任汪小玲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冯庆华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对前来参加英美文学国际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介绍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科和英美文学研究的发展,他指出在世界全球化和中国城市化背景下,从个体发展和社会认同的角度思考文学的时代意义。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教授引用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的诗句,表达了对海内外专家学者的热烈欢迎,并代表主办方介绍了英语学院的概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代表梁晓莉女士向参会代表介绍了近几年外教社出版和引进英美文学学术著作的情况。本届国际研讨会组委会主任、上外外语学科学术委员会主任李维屏教授指出英语文学发展史不仅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而且为思考人类社会的本质提供了想象空间,为本次会议的“个体、社区与世界主义”这一主题的学术讨论拉开了序幕。

研讨会上午场的主题发言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虞建华教授和河南师范大学梁晓冬教授主持,美国福罗里达州立大学S. E. Gontarski教授、新奥尔良大学钱兆明教授、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夏洛特校区Marlin Pereira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教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孙胜忠教授分别就“二战之后田纳西·威廉姆斯戏剧在国际舞台上的嬗变”、“文学中的跨文化与来自目标文化的对话关系”、“当代非裔美国诗歌中的都市化实践”、“文化秩序—论埃德蒙·伯克对英国文学的影响”、“从狭隘环境到都市生活——论‘外省青年’的社会流动”做了精彩的发言。

21日下午,参会学者分为20个小组进行专题讨论,会议专门为国际学者设立了学术论坛。来自国内外400多位与会者分别就英美小说、诗歌、戏剧、比较文学、英语文学翻译、文学教学和文学理论等领域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和探讨。三个小时的讨论意犹未尽,之后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和龙教授主持下,各组代表介绍和分享了小组讨论中涌现的新话题和新视角。

22日上午场主旨发言由杭州师范大学欧荣教授和四川外国语大学刘爱英教授主持。会上法国阿维尼翁大学Anne Luyat教授、俄克拉何马大学Ronald Schleifer教授、荷兰蒂尔伯格大学I.G.M. (Inge) van de Ven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曹波教授、河南师范大学外教Rob Hardy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王欣教授、德国拜罗伊特大学Michael Steppat教授分别就“象牙塔与社区的图像”、“现代主义群集:公司、世界主义与文学”、“两位美国小说家与世界:马克·Z·丹尼尔维斯基《只有革命》和威廉·T·沃尔曼《地图册》中的世界建构与书本的物质性”、“贝克特《梦》中的中国音律考辨”、“‘宁愿做狗’—论林语堂和赛珍珠在困难时期对中国社会道德与宗教的反思”、“女性情感与前浪漫主义文学社区”、“跨越边界—论文学与其他空间”等议题从跨学科视角阐释了文学中个体、社区与世界的关系。最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乔国强教授致闭幕词。他对会议进行了学术性总结,对海内外的参会者到来及精彩发言表示衷心感谢。本次英美文学国际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第六届英美文学国际研讨会为来自海内外的英美文学研究专家和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术平台,在这里大家汇聚一堂,交流学习,分享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在世界格局徘徊于是否要走向全球化的当下,对个体、社区和世界之间关系的讨论非常具有历史意义,而文学又赋予这一原本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略显紧张的话题一种新的想象空间。本次研讨会充分展示了国内外英美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了国内外前沿理论、方法和视角,成为一次英美文学研究的学术盛会。本届会议规模空前、组织井然有序、会务组老师和志愿者服务热情周到,受到了参会学者的一致好评。10年来,上外的英美文学国际研讨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已成为上外英语学科富有代表性的学术品牌。本届研讨会的成功举行充分体现了上外在国内英美文学研究领域的感召力和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度。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