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海外学习  项目介绍  交流活动

交流活动

【媒体】《青年报》:上外学子进行跨国田野调查以青年视角观察“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且行且思用热忱实践家国情怀



 2017-12-14作者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来源 /青年报、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 http://news.shisu.edu.cn/gazette/171214-110659


参观哈萨克斯坦国立木偶剧院 【摄影 |


观察团拜访哈萨克斯坦著名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女儿拜卡达莫娃 【摄影 |


观察团拜访哈萨克斯坦著名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女儿拜卡达莫娃 【摄影 |


观察团成员设计的团队标志 【摄影 |


观察团与中国驻哈萨克斯坦特命全权大使、上外校友张汉辉合影 【摄影 |


团队招募成员合影 【摄影 |


在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馆与中国馆负责人和上外志愿者合影 【摄影 |


在霍尔果斯自贸区 【摄影 |


在冼星海大街合影 【摄影 |




带着“中哈人文交流”的研究课题,上海外国语大学首届“一带一路”青年观察团的10名学生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跨国田野调查。一路上,观察团以青年视角观察“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用青年热忱实践家国情怀,并发布10篇中哈俄三语推送报道。近日,观察团在校园里以成果分享会的形式,交流收获和感悟,并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号召,呼唤更多的上外学子一路向西且行且思,勇当新时代青年的“丝路担当”。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置身其中 “一带一路”不再是简单的概念


写意版的“SISU”,在上外蓝的背景前蜿蜒成沙丘与河流,伴着驼铃升起的,是广袤大漠上的一轮朝阳。那朝阳向四周散射光芒,像极了一只眼睛。“这是一只发现的眼睛,它也象征着我们对‘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展望。”在俄罗斯中欧东亚学院组织的成果分享会上,一带一路青年观察团LOGO的设计者丁紫原如是说。


今年7月,带着“中哈人文交流”的研究课题,上海外国语大学首届“一带一路”青年观察团的10名学生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跨国田野调查。一行12人从上海到新疆伊犁,经霍尔果斯口岸陆路出境到达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随后乘坐火车来到阿斯塔纳,开启在哈萨克斯坦一场深度的观察之旅。


成员们回忆,离开了上海钢筋水泥筑就的楼宇景观,目力所及是戈壁荒漠和雪山绿地,与“一带一路”的邂逅就始于这般绝美的自然风光。


在赛里木湖边,碧蓝的湖面蕴含着高山与白云的深情,静静地沉睡在绿色浅滩与白色沙石的怀抱中,好像一颗镶嵌着绿色边框的宝石;扎尔肯特的小村庄里,沿着公路零星散落着房舍,皮肤黝黑的哈萨克村民三三两两忙着农活,稍远处是连片的荒地戈壁,再远处是即将被矮山吞没的夕阳;阿拉木图通往阿斯塔纳的慢速火车上,哈萨克孩童扒着窗户大声说笑……


当实实在在地置身其中,“一带一路”不再是简单的概念,在它背后是一片片土地,这些土地保留了千万年演化而来的自然风光,传承了长久以来的历史与文化,孕育了生息劳作的民众。


田野调查 认真倾听当地民众的声音


西行之旅让青年观察团成员进入到轰轰烈烈的时代发展浪潮中。每个地区以及生活于其中的民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一带一路”倡议的良好实施离不开对各个地区风土人情的精准把握。此次田野调查在帮助青年观察团成员开拓视野、勇于担当的同时,还为青年观察团成员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地区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在新疆伊犁,青年观察团走在大街上,漫步小巷子,去过学校和普通人家住户,也探访了霍尔果斯口岸。所见所闻中,为了谋生佝偻着背拖着一袋袋货物往返于中哈边境的小商贩告诉观察团成员近年来过境程序的便利化;饱经沧桑而对年轻人寄予厚望的企业家语重心长地讲述自己的经历与对“一带一路”的期望;生在新疆长在新疆、对新疆充满感情的退休警察向观察团成员表达了守卫“一带一路”与发展新疆的决心;潜心研究哈语教学的专家学者热情地欢迎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霍尔果斯口岸的居民兴奋地表达近几年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一次次接触,一次次访谈,青年观察团认真倾听了当地民众的声音。千百年前丝绸之路蜿蜒而过,为新疆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当下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历史的回溯,更是沿线地区通向美好未来的机遇。


当中国在大力发展的同时,哈萨克斯坦国内的情况如何?“一带一路”倡议对哈萨克斯坦有着怎样的影响? ……事实上,青年观察团所遇到的哈萨克斯坦国民也都在为近年来哈萨克斯坦的发展而感到强烈的自豪,哈萨克斯坦正处于全国人民积极推动发展的过程中。“这既反映了悠悠丝路的伟大历史,也体现了现实中中哈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青年观察团说道。


时代担当 为国家倡议的开展出一份力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情寄语年轻一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一带一路”倡议是沿线地区合作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沿线地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将为沿线地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其进一步良好实施离不开各国的通力合作与民众间的彼此了解,这一切都离不开青年人的参与。在辽阔而美好的土地上到处有青年人发挥的舞台,在伟大而壮丽的建设中遍地可寻青年人奋发的天地。


学子们结合观察纷纷感言,“一带一路”倡议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中起着重要作用。新时期的新青年需要有时代担当,每一位青年人都有责任了解和关注“一带一路”,从而为更好地建设这一伟大事业做好准备。


 “回国后,除了梳理此次旅途的所见所闻,我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未来,我将尽自己所能,为国家倡议的开展出自己的一份力。”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2016级俄语研究生柴旭东说道。


观察团成员吴瑞星同学说:“这次青年考察让‘一带一路’在我心中具象化了,我感受到了这项倡议对中国以及沿线国家的重要性,更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上外俄语专业学生投身建设的责任。”


土生土长的新疆姑娘迪丽拜尔同学说:“当书本上的风土人情真实地展现在面前,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事物,听取不同的声音,甄别所接收到的信息,带着自己心中的问题独立客观地思考。”张竹一同学说:“我们乘坐老苏联绿皮火车穿越哈萨克斯坦,也穿越了历史与文化的长河。百闻不如一见,希望有更多的人有机会走进这个略显神秘的国度,去认识真正的哈萨克斯坦。”


继续前行创办杂志“解锁”更多的未知


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一带一路”田野调查之旅已经结束,但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感召与学校支持鼓励下,上外“一带一路”青年观察团的步伐将继续前行。今后,这只“眼睛”,还将继续把深邃的目光,投向神秘的东欧中亚腹地,投向丝绸之路的彼方,去“解锁”更多的未知。


同名杂志《“一带一路”青年观察》于今年11月正式创刊,为更多青年人了解与交流“一带一路”提供了新的平台。今后,上外青年会在科普“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文化,发表青年观点,增强学术研究和积极探索实践等方面着力,更好地展现青年一代的风貌与担当。


推动“一带一路”伟大倡议离不开与沿线各国的人文交流,离不开民间的公共外交。在校党委书记姜锋看来,将跨国田野调查学习的成果集成杂志,取名为《“一带一路”青年观察》,这是非常有创新的举措,他希望由此激发更多学子观察世界人文地理、风云变幻的热情,认识世界、解释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上外人的力量。校长李岩松也寄语学子,让杂志成为上外青年人文交流的起点、凝聚智慧的平台,培养起一流外国语大学学子的使命与担当。


一路向西,且行且思。新时代青年将勇于担当,丝路上的青年之声也将更加响亮。


 [探寻]


重新发现语言背后的意义


一次西行之旅,也让许多学子重新发现语言背后的意义。


来到阿斯塔纳,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上外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校友张汉晖大使向上外学子们生动诠释了一个高级外交官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让学弟学妹们受益良多。吴瑞星意识到,学习一门外语意味着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在接触多国文化时,不能忘记心怀天下,心系祖国。“事实上,这个全球化的世界正需要拥有全球视野的青年人接下中国发展的接力棒。张汉晖大使对我们的教诲也让我们对自身的定位不再局限于一个语言媒介,而是一个跨国的文化专家与观察者。”


2016级俄语研究生周丹看来,如果仅仅把一门语言说到如母语般流利,那也只能是一流的翻译,如今,学习语言的青年学子更多要做的是,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看懂别人看不懂的现象,厘清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并用于思考和研究,再用自己的语言,说给更多人听。“做到了这点,也就真正用好了语言这个工具,并且也赋予了它超越工具的意义。”


返回原图
/